记住密码忘记密码
新闻 > 名家访谈 > 正文

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2017年毕业展及研讨会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12-25 来源:张雄艺术网广州站专稿

摘要: 本次展览汇集了700多名成考毕业生的优秀作品,涵盖了环艺、视传、动漫、绘画、服装、书装、美教等专业。同学们的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主题,都彰显了他们个性创造的风采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从选题、调研、策划、定位,到...


前言


张雄艺术网广州报道       星移斗转,岁月有情。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毕业作品展,点亮了又一批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毕业生,700多名追梦学子用无限的创意为大家奉上一场视觉艺术的盛宴,用优秀的作品为青春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本次展览汇集了700多名成考毕业生的优秀作品,涵盖了环艺、视传、动漫、绘画、服装、书装、美教等专业。同学们的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主题,都彰显了他们个性创造的风采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从选题、调研、策划、定位,到最终方案的执行完成,无不体现着他们对于传统和现代的关注,无不闪耀着他们艺术与思想的绚烂火花。


经过毕业创作的洗礼,同学们在各自专业领域进一步成长,变得更专业、更深入。尽管有的作品还不够成熟,但是作品中充溢着生命的跃动与艺术的想象力,依然能够透露出同学们梦想的力量。此次毕业展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呈现,也是一次回顾与展望。值此毕业作品展览之际,我们由衷地感谢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对城市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力支持!真诚感谢城市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为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数年求学时光转瞬即逝,700多名毕业生来到人生中一个新的转折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在广州美术学院奋斗的点滴时光,将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衷心地祝贺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祝愿大家在新的岗位上,不忘初心,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广州美术学院2017年12月




左起:城市学院李泰山教授、城市学院书记朱文明、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城市学院副院长雷小洲教授




主题: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毕业创作(设计)研讨会

时间:2017年12月22日

地点:广州学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


    李泰山:今天在座的都是老朋友,老同事,也是这些年多次参与城市学院教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在座的各位都不陌生,聊起来非常生动,活泼,今天的人不多,因为是一个小型的毕业设计研讨会。但是在座的应该都是广东,乃至全国设计界,艺术界的精英,都是从事三十年以上艺术和设计正式教学的经历,都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设计体验和艺术体验,所以非常有高度、非常有眼界,非常有学识。我们的老师们包括同学已经受教很深,很广,对推动城市学院的特色教育已经起了很大的助力,所以我们今年应该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崭新的开始是有内容,有意义。


    记得罗思敏老总多少年前说的,用人单位需求,包括在座很多老总,他们说话不像我们这么有一点教书先生的含蓄,他们是想什么就说。几年前他们说你们培养的学生是好,很专业,但和我们的用人单位的距离还是非常大,要经过几年的再次训练才能真正承担起项目的责任,独立工作的能力。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走访了很多企业,公司,在座的很多真的是怀着虚心,办好教育,我们真的走了很很多地方,也获取了很多企业,老总们一线教育的经验。这次我和雷院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在座很多已经成为项目的团队成员,所以我们将来不仅仅是请大家来上几堂课的问题,更重要作为九大美院之一的高等艺术院校,我们未来的远方到底在哪里,要建立一个开放平台。有一个特殊性,开放实际,把这个平台交给社会一起来建设,一起成为培养学生的公共空间。


所以我们的发展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但愿每年都有新的内容。今年又重新申报了两个新专业,一个是公共艺术雕塑专业,一个是产品设计专业,将来会有六个专业,我们有20个工作室,将来我们要为我们的专家们不断建设专门的工作室,使我们社会的资源充分凝聚在共同的平台上。校内的资源也是很充分,有很多的教授讲师。所以今天研讨可以从教育的高度、也可以从教学具体的方法来讨论,也可以根据具体新市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具体方法,而且将来校企合作,校外资源的整合,共同创作一个新平台,在艺术大地上,我们怎么能够利用国家的体制,优势资源,共同创造教育之花,也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成果,怎么转化成为真正落地、社会的成果。今天很荣幸,李院长,今天请各位就这些发表自己的建议,为我们城市学院大家共谋大计。


    


    汪稼明:城市学院几位领导都在,城市学院每一次的毕业展都在,你们很开放,实实在在落地,这个确实深有感触,这次比上次还要好,其实真正落地的,就是跟在学院,不走出去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这个路子是走对了。其实通过这种教学可以看到很细的东西,他们的思考,上一届注重材料,这届除了材料,还有空间,细看了他们对于空间的解释,可以想到过去的农村生活是什么样,现在又是怎么样,老人又是怎么样,他们的思考很细。所以不仅仅是从理论的指导发挥想象的空间,而是理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设计,这么走下去,真的让人很振奋。


一直说校企合作,就希望可以落地,如果这么走下去,落地是没问题,关键有一点,我觉得这些设计师更纯,改革开放高速发展,这种情况下,更多应付高速发展,所以他们思考会少一点。所以学生也好,老师也好,主要是学生利用学院这个阶段能够把很多东西想透,吃透,通过实践能够让自己成熟起来,我觉得在某些方面超越企业的设计师,这个方面是有优势的。其实大家一个想法,包括李劲堃校长他也说到了落地的问题,假如能落地,那就太棒了,因为落地以后会发生更多与现实的关系,还有通过落地之后验证我们的教学,能够展示教学,我觉得这是非常棒的。

    


    罗思敏:第一个落地,我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不认为一个项目拿下来做一个项目的设计叫落地,反而这样可能把原来好的东西都搞没了,因为现实遇到的,设计了很好的东西,领导不同意,可能会变成一个另外的东西,资金不落实也有可能把项目改了,或者资金来源某房地产然后又改没了。作为学术研究来讲,我们还是纯学术一点,不要太受商业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还是要落地,但落地不是落在项目的实施上,而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以后,成本核算工作或者结构内涵,更多是深化设计,不是一张效果图,效果图背后能不能做长,用什么结构做,或者用什么材料体现,为什么要这么做,体现的是文化,是建筑,还是对当地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好处。特别是最近的乡村项目,这个乡村是被破坏了,还是改善了,这是研究性的落地,而不是现实的落地,现实的落地很多都很悲惨。这些可能不是学生的事,但一旦落地,领导、房地产商未必认可。所以关于落地的话题我觉得应该把它细化落地,而不一定要在真正意义上落地。


第二个特色,每一个学院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中国美院都有很隆重的中国文化,所以它的东西在全中国很好卖,所以很多人把自己送到这里,得到真正的。亚美很多很现代,大家愿意把自己送去做一个很现代,很国际化的东西。广美的特点是什么,我觉得不应该讲特点,什么都跟人家比,什么都做得不错,但真正的亮点在哪儿,不是太明显。我们那个时候在美院毕业的时候是第一个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很国际化的东西,后来因为学校很多画的专业,设计又是如何体现设计体系跟其他学术院校不同,我们要找到差异化。

    


嘉宾:刚才罗老师和汪老师讲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以前强调接地气是为了吃饭。通过自己的一些研究和项目的接触我们发现,有时候学院回归学术,回归学院不失为一种竞争力。现在我们跟其他的一些院校办研究院也是接地气,但这种研究院是到各地政府拿项目,到地方去,通过学院层面跟政府接触,然后拿到项目用学院的方法来接地气。我们觉得学校的竞争力和企业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用学院自己的方式打开这个大门,通过跟企业的接触学到一些技法,但是想要胜利,还是要回归到学院的层面上。

    


    陈诗豪:讲两个感受,一个对展览的感受,一个对城市学院的希望。我作为观众来讲,展览整个展示的方法没有以前那么罗嗦,看展览很舒服,细看很多东西,包括项目、课题。作为一个老师角度来讲,可以说我们见证了城市学院整个的过程,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发现他们作品,起码走到社会上,可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新观点。


    作为城市学院学生来源比普通教育本身略多,但在一个展览能拿出作品,这个过程作为一个老师对一个很普通同学能够呈现这样作品感觉还好,但就这个展览来讲,对我们老师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的同学基础比较弱。这个展览看了很多名字很不熟悉,坐下来发现,非常聪明,借用了社会力量办学。其实从办学的角度来讲,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包括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的同事,广州美术学院读书的人,教学好好利用原来广州美术学院培养的学生,包括资源,为广州美术学院服务,让工作的人,读书的人感觉到利用母校在社会的影响为我们教学,这点来讲城市学院有非常好的胸怀,能够不被某种观念限制。


第三个希望城市学院像我们名字一样,城市让整个空间越来越大!

    


    王  河:我是一名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所以每次回来都有很亲切的感受,今天也看到城市学院的展览,跟当年的展览是不一样的,因为互联网信息时代展现的方式很多,刚好前阵子看了一个展览,跟我们城市学院展览比起来,我认为各有千秋。城市学院展现了该展现那一部分,这是很难得的,刚才学校校报的老师也说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这么一说就说到一个问题,刚刚说成立了广东省公开大学,本来通知我三点来,突然间公开大学党组书记到我的办公室,所以晚了点到,他就告诉我整个广东公开大学走在全国的前列,生源有25万。城市学院办出了广州美术学院另类的不同的教育,体现在哪里?公开,教学的公开,面向社会。第二学生参差不齐,也体现了公开,这说明了他们小小年龄已经有丰富的经历,可能现在培养一批会考试的学生很简单,体现这个段落该有的东西。但由于是中转、大专的,所以他们展现的成果比较丰富。


    刚才李劲堃院长说了,我们城市学院就不走传统的道路,但我们有自己的特色,一个是公开,第二个生源,导师是各个环节,比如有些老师做产品厉害,根据不同主题请不同的老师,成果可以落地,也可以不落地,不应该受限制,应该放开,根据项目的情况做,办出自己的特色。第三刚才李劲堃讲了一句很到位的话,城市学院有没有自己的形象,自己的标志,把自己藏在一个旮旯里面,我在主流里面,城市学院不是科班出来,社会所谓中专、大专再考上来的,不入流的,所以学校肯定给一个旮旯小角落给我们办学,没形象,但越这样的学生越怀揣着一种崇敬的心回到大学。所以可不可以走出美院,在一个地方做出城市学院的样子,联合办学,既然人才导师可以联合,那办学的基地也可以联合,有一个标志,更加放开。可以看一看广东省公开大学制度,是率先走在全国的前列,受教育的学生25万人,在视频受教育,同时又点对点受教育。还有规模可以超过美院,因为我们不受限制,互联网的教育、点对点的教育,当然也会受目前教学力量的限制。


    总的来讲,城市学院从大的来讲,现在提出了民族素质教育,从这个高度提,展现我们的教学特色,搞出城市学院的教学品牌,而且欣喜看到城市学院已经走出了最有特色的一步,也是欣慰看到雷院长、书记,每一位导师辛勤的付出。

    


    雷如松: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看了今天下午的毕业设计,我非常有感觉,因为我也在美院带了六届毕业生,看到我们的学生能做出这样的作品,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我觉得很难得。


    首先是学院的公共性,开放性和教育的导向,特别是毕业班的导师,他们付出非常辛勤的汗水。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思考毕业设计,中国并不缺设计师,缺的是有独立思想力的设计师。今天看到同学从三个方面非常明确,第一个对本土气息,第二个对社会的适应性,第三个导向性的气息,为什么这么说?城市学院坚持坚持新农村文化的探讨,以及课题的研究,我看到了同学们所做的毕业设计不像以前一样符号的堆砌,材料的堆砌,从某种意义来讲,这也是一个落地,没有多余的,无畏的,错误的,过度的装饰,也是导向性的教学研究。


    另外也看到了很多同学对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这是非常有深度的考量,不再思考所谓奢华生活的追求,看到很多作品非常接地气,跟生活息息相关,我认为这就是本土气息的研究,我认为城市学院一定要坚持,把这种特色,教学特色,包括对培养出来学生独立的,对生命尊重的思考延续下去。


    


    嘉宾:一直强调我们带着企业和社会上的问题分享给学生,提醒他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关注一些什么,应该在哪些方面提升,怎么做项目,带着什么样的技巧方法跟他们,在学院在方面,刚才也说了,这个是城市学院的特色,我觉得这种是很好的教学模式,因为我看到很多其他大学的学生去我们公司招聘,都发现本科很多设计研究生,给一个项目执行起来很离谱,没有理论,深度、技巧,来到这里也是带着项目的分享或者其他好的东西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这方面来讲,对学校也是生源这方面的拓展,对我们来讲也是提升,也是互相提升交流。因为我们在公司很少在同事面前这么正式的上课,这么长时间分享,所以我回到公司反而也要求设计师做项目的时候要整理、分类,把想做的,说的怎么传达。所以我觉得校企合作,加入一些企业,我觉得是好的,因为我们在这方面发现很多同学的短板。


但今天来到这里看到这个展也是很吃惊的,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参差不齐,前面做的东西很慢,有些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但发现现在他们都能跟上来,发现团体、团队的合作很重要,也发现可以用团队资源整合做。但这样从教育来讲是不是好事?对学生来讲是不是成长?我也提醒大家尽量做原创,毕竟出社会肯定要面对真正项目的实操和怎么落地,因为还是要落地,作为城市学院培养的生源来讲,应该要定位好,比如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对导师的指引也比较明确,是培养有实操性的学生还是什么样,对我们有比较明确的指引,因为现在仅仅怀着一种情怀做的。所以对我们来讲,希望教学方面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李泰山:我觉得提的这点非常好,培养学生要落地,要为市场、社会所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性质,我们肯定是学院,不是公司,公司不需要经过学院这么几年完整学习,他们有自己完整的方式。我们学院刚才老师们的意思肯定不能和公司一样落地,公司是讲究生存,经济效益,公司还能够扩大,还能够为社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落地项目,的确和高远的文化没有太多的关系,就是要生存。但学院不同,学院没有要赚多少钱的概念,不是一个营利单位,一线的顶级学院的经济还是靠社会、国家的资助,所以学院培养的人究竟偏哪一方面,我们也在摸索,也有一定的概念。应该要有完整的文化意识,要有完整的专业理论,系统性,要完整的、专业的、造型基础、美学基础、工程基础等等,这套东西是很多很多环节构成的,直到毕业设计才是一个比较具体的项目,没有前面的整套理论和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我们的毕业设计,一不留心就会陷入到公司纯项目的落地。所以刚才专业们都说到了落地不是简单的经济性、技术性的落地,而是研究性的落地,要回归学院。所以我们也在说,出现行货怎么办,要回归学院,回归艺术的文化。

    


    吴  竹:先说一下教学,我们之前更多是散点式讲课,这么一段经历下来觉得做老师不同意。今天看展览,首先看到了学生们一些态度,看到一个细节,有一个女生所有的制作东西全部是手工,一个个小玩偶都是捏出来,觉得在这么一个浮躁的时代有这么一个所谓匠心的东西,这个应该是学院带给学生最好一个点,这个是企业很难带来的。


说回未来的感觉,讲一句可能性,生态思维,有几个很重要的点,从单向到双向甚至是多向,教学也是一样。在这个点说,我看到在品牌设计呈现上,学生们没有展示太多这块,我们要培养学生什么,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培养未来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是我们看到会惊讶,或者惯性思维没有想到的案例,因为我们不想培养一个学生到我们企业来讲就做一个下属,把我的东西更多消息,而是要有颠覆性的。在生态圈思维,或者在互联思维,比如IPO,限制了公司并不重要,重要是你未来会成为谁,同样我觉得在学生的作品中间,无论是技法还是深度肯定跟成熟的设计师有差距,但重要是能看到他们未来是什么样,这可能是教学研究,或者校企合作之间要重点研究的。之前看到一些境外院校同学设计的东西给让我觉得很惊讶,小孩子的思维,他们这一代思维给我们很大的的戳动性,这点上我们要能够看到,希望在这块能够继续发扬。

    


嘉宾: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广美扶贫工作队,今天非常高兴参加城市学院毕业展,非常感谢城市学院这几年一直对我们学校扶贫工作的支持,发挥城市学院的专业特长,把广美艺术扶贫的品牌打出来,得到省扶贫办,还有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今年特别感谢肖静老师带着一帮同学做这个合作社的视觉形象设计,刚才我去看了,让我很受启发,里面很多东西对我们扶贫工作很有帮助。现在扶贫的重点是产业扶贫,在农村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农产品都是处于比较初级、低级的阶段,特别是产品包装这块非常缺乏,所以很多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所以农民增收有困难。如果通过艺术设计,把品牌包装重新提升,现在重点打造金坑村的品牌,肖老师这个团队已经把合作社的LOGO设计出来了,有可能作为标志使用。还有包装,落地的可能性都是非常大。给我们扶贫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能落地,证明城市学院的专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大家的肯定,最后再次感谢城市学院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嘉宾:谈谈教学这个板块的体会,我想站在教学的层面上,对教学的设定,尤其整个美院,甚至上升到社会、国家层面,其实现在大学教育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刚才提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做设计,我们做了几十年的设计,其实是做服务性的性质,确实缺乏颠覆性的,也就是现在做的东西,在未来,我们的学生出去还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我承认我们的现在的毕业展览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我站在视觉学的角度,这几年做了很多深入的思考和摸索。比如通过这次的展览,表面上看做了很多,有校企合作,有校校合作,还有校村合作,这是教学运作的模式,其实最重要是自己的办学定位应该在哪里?我们的格局放在哪里,我们的眼光看在哪里。


    行业,社会已经有方面的很强烈的要求,不能单纯做服务的设计,今后的社会需求人才一定是颠覆性的,而且颠覆很快,以前的教学模式能否应对变化这么快的社会需求,我觉得只是我们未来真正要考虑的。这次的展览面上有很,但是我觉得老师在这里面付出有一项东西特别可贵,每年做毕业展览虽然很累,很辛苦,但这几年做下来,老师不自觉慢慢走到了一条线上。通过社会性课题也好,企业性、商业性的课题也好,背后传递一个信息是做文化,这个其实跟国家大方向是一致。但不能这么单一,因为社会是多元的,生源参差不齐,也就是说我们教学定位如果没有定准,或者定得不科学,不合理的高度,整天看一些很低端的东西,很容易被社会淘汰,更不要说培养吃出符合这些需求的人。


我很赞同社会确实很需求颠覆性的人才,这些不是传统办学能做到的,必须要改变。很多新东西出来,也要推广、传播,甚至品牌的文化建设,传播理念,传播手段要颠覆性,再靠以前的教育方法是不行的,所以我觉得一个要按常规的教学模式逐渐改变,过程很漫长。就像这次说的文化为本,我们经过了很长时间,已经走到第一步,下一步还要促进,希望今后的展览除了纯服务性的,还要有颠覆性的,因为这种概念性的东西是社会需求很大,也是教育必须做的。因为在实际过程中知道,其实项目在制作过程,一些方法、技能,还有一些软件都很容易解决,在现在的社会不是难点,只要学生去到社会,自己有条件武装自己。但如果思维意识没有上升到这个层面,很可怕,也就是在教育里面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很重要,希望明年的毕业生能拿出这方面的作品给大家提供好的建议。


    


    张  靖:在这里思考一下我当时的美术教育给我带来什么,我觉得给带来绘画方法,其它都没有,技法、技术都是在社会上重新思考。今天很巧,从汪会长这边开始谈,我差不多最后一个,就说点颠覆性的话题。我是从个设计师,变成新媒体的人,然后变成一个互联网人,思考当下一下问题,运用互联网,然后反思设计师。我觉得中国今天整个设计到了接近变态的状况,中国整个设计会发现现在的设计极少数一帮人做设计,这一帮人基本上是房地产商以销售为主题设计,这个设计会发现,跟整个现代的,今天的毕业展不一样。过去我们做设计是样板房的设计,今天做的设计是新时代,人民对于美需求的提升,会发现今天整个社会,整个时代,互联网提得最多的是消费升级。这个时候作为学校,作为设计公司的老总思考要做出什么设计的产品,什么样的设计的定位。前几天做2017关于设计方面的关键词,基本上是田园、书店等等方面,今天整个设计需求离房地产商这块越来越远,这个时代下对设计学校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转变,我作为一个产品设计师,在数据时代思考的一些东西。


    前段时间深圳市创基金做了基金扶持的计划,看了中国其他美院做什么,感受最深还是广州美术学院,因为广州美术学院在中国设计教育做了很多新尝试,做了很多落地的项目,做了很多结合地块、结合文、结合区域、结合文化认真做的设计,并不像其他学校还停留在解决形式上的问题,这块看到广州美术学院的变化,今天看到城市学院呈现出来的东西。


    再说一下学校未来的方向,整个互联网时代把各种各样的系统打破,看到网络里面最多的信息来源于房地产的变革。在这一个系统当中,一个大的变革下,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元,接下来学院用什么样的东西,这是我们要思考的。学院将来做一个什么产品,其实今天的学院和我上学的学院是不一样的,而且今天年轻人的成长,对于学一门技术和我们那个时候想解决的事情不一样,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一个技术是为了靠它吃饭,而今天仅仅是学习而已,未来是怎么样不知道。学院其实很简单,通过一个空间,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内容,未来一切竞争都是内容的竞争,做出什么样的内容。学校作为一个品牌,实际学校未来就是解决几个关键吃此,第一个风格,第二个态度,第三个习惯。


    接下来的年轻人会有更多的认知,年轻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找到什么样的学院,找到学院的某个老师,要跟他学习,现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对自己的需求更加精准了。跟中国整个制造业企业是一样的,如果你的产品,你的设计是一样,广州美院和鲁迅美院是没有区别,这个专业是怎么学习的,怎么来的,一定是通过学院和学生一段时间连续不断出产品,这样才能成为习惯。刚才说了一直做新媒体,今天能坐在这里就是因为我连续不断输出一个产品,形成一个认知,接下来成为迭代,爆发。今天的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状态。


设计联能够帮城市学院解决什么,做什么,我也在思考,前几年组织学校的活动做一些活动,把城市学院一些学生的作品放到我们的平台,这个工作接下来可以继续做,但不仅仅是解决纯学校传播的问题。可能我们要坐下来思考一下,学院将来打造什么产品,通过传播告诉大家我们做什么产品,不仅仅把毕业设计当成一个展览就完了,当成可持续的传播,传播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个通过传播解决最现实的问题,解决了城市学院做什么学校品牌的认知。另外一个现实工作,有解决这些学生未来就业的问题,现在环艺展览基本上是农村题材,现在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这些孩子已经实际考察了,已经有一个认知,也有一个习惯,应该给他们真正对口岗位,比较匹配的设计工程会输送,对接,后面对学校学生的输出,这是我们接下来可以碰撞,可以思考的问题。另外学校也是一个企业,企业做出什么样的产品,实际上就是解决输入和输出的问题,学校把学生输出到社会,然后输入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才,接下来可以在输入和输出上思考一下,接下来作出什么样的产品。


    


    汪稼明:三十年赶先进国家的百年,这个过程太短了,所以这个过程应该是不自信的,浮躁的,很可贵是城市学院的教学现在能展示在我们面前。我极其希望它能落地,这是自信的落地,是对教学实践的肯定、检验,这个落地不是对市场所有的融合或者让步,是检验,非常非常的学术,是非常强调如何落地,这个落地不是迁就,而是要展示我们的思考,还有高度,颠覆性,我要把这些展现出来,在实践过程中展现出来。


前段时间一批设计师到瑞士苏黎士艺术学院修了一门课,社会设计,这个课上完以后做了一个总结,我说了一段话,你们整个课程编得比较浅,不适合在座的设计师,但关键你们提供的案例,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的是社会是非常稳定,非常好的环境,所以他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跟难民一起做的设计的实践,比如在一个案例旁边做一个花园,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他们这个案例有问题的,我说那你们知道这帮难民离开这个地方之后,这个项目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的影响,或者离开以后他们将会进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们不知道。在中国高速发展当中,人与人之间的问题非常复,所以我们遇到的问题远比你们复杂多,如果你是不知道它的结果,硬生生做,有可能结果是很糟糕的事情。比如有一个事件,把农村的小孩带到城市体验城市的活动,又把城市的小孩带到农村,体现农村的生活,中途叫停了,实际上这个事情很糟糕。学院不但只思考问题,关键是实践,所以落地不是迁就市场,学院和企业不一样。


    


    王  河:刚才我出去打电话要毕业设计展览成果,要了一圈,之后跟李劲堃聊天说刚才又要一圈。我感觉毕业设计选主题的时候,这期都是美丽乡村,可以结合目前一些很热门的主题,比如城市更新主题。广州市已经把原来建委改为更新局,也就是说一线城市已经没了地,所以城市更新,传承与保护,更新与发展的专题,转了一圈感觉可能2018年毕业主题选择的时候除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城市更新,还有各种功能。因为他们有工资,所以他们除了自己画,还可以请同事画,甚至可以请专业效果公司帮他们,因为生源参差不齐,最后呈现出这个教学水平是可喜可贺的。


    教学方法手段可不可以多样化,比如现在在广州大学建筑学院上课,想请进一些媒体跟跟进教学,让他发布。比如城市更新这个主题,社会很关注,就抓住关注社会、政府、也很关注的主题,让他们做,做完之后每一阶段成果要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发布出去。因为页面上都有小组设计学生的作业,学生表达一些观点,有一些学生除了画图还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我有一个学生的点击率是五万多人,我说这个设计作业一出来,你就有五万多个粉丝了,所以教学手段可以借用互联网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也可以进行像今天这样的讨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请了一些专家、设计师,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请了西南设计大师,请了杭州的很出名的很新锐的建设师跟我们城市学院,用工作坊名义做一个主题,然后互联网再跟踪,就把城市设计教学品牌一下子冲上去,点击率上十万完全有可能,教师多样化、灵活性,跟互联网时代传播推广,关于关注社会主题。


因为我们不受教学的限制,学生不像传统的学生,全靠父母,这些学生每个月有一点自己的工资,更能够把城市学院的教学推到一个特定的位置。反正一句话,把它搞活了,好玩,搞出特色,结合产学研的概念,有项目拉动,有概念引导,有社会很关注的主题,比如美丽乡村,荔湾区岭南风味打造等等。这个是文化主题,文化理念,反正多样化,丰富化,前瞻化,手段多样,因为我们的教学不拘一格。


    


    嘉宾:感谢各位来参加会议的专家,还有领导,从我们成果来讲,成果还是比较整齐划一,虽然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经过他们的努力,其实他们自己进了一大步,跟李老师给我们制定的教学大纲也有关系。其实我们的老师比例跟学生比例和设计学院不太一样,我们学生多,老师少,学院每个老师的任务很多,出台的成果又这么整齐,大家做了很多的努力。其实近几年已经做了教学上的调整,包括一些课程的设置,李老师也做了很多的改变,包括实训课,请各位专家教学。


    特色,我们的教学确实是因材施教,因为我们的学生确实是参差不齐,有非常好的,也有非常差的,我们的教学方式也是因材施教,我们也不是像职高一样培养服务型人才,但我们也不是专门培养颠覆型的人才,因为这个社会不完全需要颠覆型的人才,一个班里有服务型人才,也有颠覆型人才,因为这个社会上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希望学生进来了,出去了,相对他自己,完成他自己蜕变,这是我们的办学,包括教学的初衷。


    差异,我们也在做差异化,其实在座的各位老师其实都是在公司工作过设计,也不是只会教书,经过过在公司工作的阶段。所以设计学院现在在向建筑转变,其实更多偏向于技术,我们在坚守学术学院的特点,发扬艺术的特性,做室内,争取保持艺术和技术完美的结合,因为现在不学技术也不行,跟不上时代,跟不上潮流,所以我们要把艺术坚持下去,也是跟建环那边做差异化。包括教学方式也是,好的学生抓两头,带中间,我们两个老师带两个班,大概六七十毕业生,难度非常大,所以我们是抓两头,带中间,最后能有这样的结果,其实我们都在尽可能完成任务。


      


    朱文明:首先表示感谢,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是我们一个中心工作,人才怎么培养我们应该思考,作为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工作来讲是一个任务。像城市学院的办学,我们一直开放式的办学,协同育人,我们要想办法打通和社会的壁垒,要铺平通向社会的道路,要极力和社会、市场完全融合在一起。学生在读期间应该要了解社会、要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无缝对接,在读期间要解决在社会可能遇到的问题,不但要找社会上找一些单位的时候,马上可以上手,做设计。在这几年坚持下是很不错,很多学生的毕业创作都明显体现出。


    当然刚才大家谈了多观点,颠覆性,实际上现在面对是传统和现代,当下和未来的问题,高校最好应该多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他要引领这个社会,要制造消费,要创造一个未来,不断要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仅仅培养一些劳动者还不是我们工作的主导方向,当然面临这样的群体,要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有一些人是做技术,要工作,要生活的,当然还要培养一部分尖端的,创造性人才,要引领未来的发展,这部分也应该是人才培养方面要考虑的事情。创造性人在培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除非是天才。我一直想在学校教学里面能不能让学生颠覆课堂,或者把课堂倒过来,不仅老师要讲,学生也要讲,能不能考虑在课堂里面引入一些头脑风暴,让每个学生在里面胡思乱想,充分解放他大脑一些东西,释放出来,不要用传统的观念和理念约束他们。我想这样对人才的培养可能有一些帮助。如果头脑解放以后,我想他们某一个点子可能在未来引领社会发展,引领消费,这些事情我们要逐步慢慢探索和思考,都有可能性。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分享: 更多
用户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
合作机构: